[1] |
祁赛,刘延祥,郭义,等.针刺方向研究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2014, 33(7):684-686.
|
[2] |
盛燮荪.针刺手法中的针刺方向问题[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 10(7):39-41.
|
[3] |
黄建军,解秸萍,付平.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J].针刺研究,2006, 31(4):246-248,251.
|
[4] |
许宇飞,吴瑶,曹丹娜,等.承泣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42-44.
|
[5] |
唐娟,王小龙,廖兴富,等.应用MRI 测量廉泉穴针刺危险深度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5):1258-1260.
|
[6] |
方继良,王映辉,张民,等.CT 定位下风池穴安全针刺角度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2000,24(5):287-289.
|
[7] |
唐娟,王小龙,廖兴富,等.应用MRI 测量哑门和风府针刺危险深度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1):1317-1319.
|
[8] |
李宁,高杰.哑门穴层次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意义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58-59.
|
[9] |
程为平,董升平.针刺鸠尾穴安全角度和深度的探讨 [J].中国针灸,2012,32(6):515-518.
|
[10] |
张学祥.天突穴层次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意义[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9):633-634.
|
[11] |
王丰, 范越, 李晓陵, 等. 基于高分辨率MRI 测量日月穴乳根穴针刺深度的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4,42(4):118-120.
|
[12] |
程为平,马振旺,季超,等.针刺肾俞穴危险角度和深度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30(1):75-78.
|
[13] |
丛树园,毛晓雯,唐柱生,等.针刺肝俞深度角度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6):51-52.
|
[14] |
丛树园, 唐柱生, 毛晓雯, 等. 应用MRI 测量肺俞穴针刺深度和角度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1):90,94.
|
[15] |
杨元德.谈谈进针方向与角度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1983,10(11):33.
|
[16] |
吴芬芬,孟智宏.风池穴不同针刺方向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943-1946.
|
[17] |
严振国,白娟,邵水金,等.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69-772.
|
[18] |
东贵荣, 李亚东,徐强,等.应用CT 测量膀胱经第二侧线七穴进针深度的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1):45-46.
|
[19] |
傅俊钦.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角度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50):426-429.
|
[20] |
李澎涛,王新月,何路军.大椎穴深浅刺法的退热效应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89,8(4):17-18.
|
[21] |
宫春明,刘亚琴,王利梅,等.论下腰段华佗夹脊穴的针刺深度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35.
|
[22] |
田阳春,郑玲,袁英,等.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大鼠外周血细胞形态数量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胸腺指数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29):5687-5690.
|
[23] |
许军峰,杨兆钢.不同针刺深度对前列腺增生症大鼠重量指数的影响及形态学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3):15-17.
|
[24] |
李凌鑫,田光,孟智宏,等.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7):669-674.
|
[25] |
续龙,井蕾,罗光会.针刺不同角度与方向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38-42.
|
[26] |
石学敏,张存生,刘白雪,等.捻转补泻手法的应用及其量学概念[J].中国医药学报,1987,2(5):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