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津沽脏腑推拿手法操作及要点
    李华南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12
    摘要 (204) HTML (0) PDF (10066 KB) (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沽脏腑推拿,是发源于天津地区的推拿流派,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五代传承人的继承和不断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派。津沽脏腑推拿以"通脉调气"为理论核心,通过层按法刺激腹部伏冲之脉,捺穴手法施术于腹部特定穴,调节全身气血,达到祛病疗疾的目的。视频通过分享津沽脏腑推拿手法操作及要点,以期津沽脏腑推拿手法在临床中更为规范运用并广泛传播。

  • 2.
    针灸推拿治疗运动损伤病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董宝强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117-11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07
    摘要 (197) HTML (26) PDF (679 KB) (17)

    运动损伤指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可变为慢性损伤,伴随着全民运动的提出,本病的发病率急剧升高。运动损伤会造成局部瘀血、肿胀,并影响人体筋膜的张力,导致疼痛和麻木。针灸与推拿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中的重要方法,在治疗运动损伤中应用广泛。通过总结文献,发现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变浅筋膜与深筋膜结构张力,维持关节周围肌肉动、静力平衡,加固人体关节稳定性相关。综述针灸联合推拿在运动损伤病症中的应用,旨在为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运动损伤提供依据。

  • 3.
    基于经筋实质初探石学敏院士对经筋刺法的应用
    赵琦, 李泽芳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92-9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02
    摘要 (172) HTML (2) PDF (690 KB) (19)

    经筋病变是针灸治疗最佳适应症之一。结合经典与现代研究总结经筋实质、经筋病及石学敏院士对经筋刺法的认识和应用,可总结为以下3点。①经筋是包括肌肉等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综合体,临床许多运动与神经系统疾病、胸腹脏器疾病皆可视作经筋病、筋性脏腑病或与经筋相关疾病;②治疗经筋病的针刺方法或在经筋部位施以针刺治疗的方法均属"经筋刺法",石院士临床多采取排刺针法、多针浅刺、多向透刺等特色经筋刺法,直取病位以达病所而起效。③石院士经筋刺法的操作要点包含进针轻、快、浅,辨经论治,刺法灵活组合。经筋刺法在多种疾病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应努力促进其临床应用和推广。

  • 4.
    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5 部分:拔罐》转化为WFAS 国际标准的经验与思考
    李彧嘉, 陈泽林, 郭义, 李丹, 闻昊阳, 王子淇, 付天聪, 赵雪, 郭扬, 杨毅, 陈波, 赵天易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45-14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3
    摘要 (167) HTML (4) PDF (787 KB) (8)

    标准的转化是中国标准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随着针灸走向世界,亟需包括拔罐在内的针灸国际标准支持。 中国于2008 年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5部分:拔罐》,并在2023 年成功转化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发布的标准WFAS 0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 以GB/T 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5 部分:拔罐》转化为WFAS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标准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国家标准与WFAS 国际标准在制定方法、操作细节、消毒要求、注意事项和禁忌等方面的差异,回答了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的过程中如何满足国际需求、解决技术差异、确保标准的国际性和适用性等关键问题,并强调了熟悉国际标准制定程序、达成国际共识以及以国际组织名义发布的重要性。

  • 5.
    针灸技术传承工具研发相关思路、方法及现状分析
    杨旌旗, 魏雨荷, 宿翀, 沈燕, 张亚男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112-11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06
    摘要 (161) HTML (0) PDF (700 KB) (19)

    在针灸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如何科学化和数字化地让初学者或低资历针灸师更好地传承针灸技术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仪器仪表、智能传感、数字化集成、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角度分析目前针灸传承与教学辅助工具的研发和使用现状,并从识别准确率、设备便携性、可靠性等方面列举相关传承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从多模态融合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理论、混合现实方法等角度给出了针灸特色技术传承工具研发较为前沿的潜在新方法,为针灸技术传承和教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6.
    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符文彬, 宁百乐, 吴倩, 王聪, 马瑞, 罗丁, 周俊合, 梁雪松, 王舢泽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1
    摘要 (150) HTML (7) PDF (882 KB) (9)

    系统总结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将现有的近100 项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按针类、灸类、微创类及其他技术分为四大类进行述评。 同时,从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历史发展、临床与基础应用、标准化与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纵向探讨。 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在基础研究、标准化建设及国际推广方面仍面临挑战。 未来,针灸技术应结合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智慧科研发展,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双向转化,完善操作规范,推动标准化与国际化进程,以提升针灸在全球医学领域的影响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7.
    《蜂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解读与应用建议
    杜永琪, 熊俊, 汪正凡, 李逸成, 杨爽, 余婷, 宋采秋, 周敏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59-1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6
    摘要 (141) HTML (0) PDF (795 KB) (8)

    蜂针疗法历史悠久,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具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为推动针灸特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证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师的安全,促进蜂针疗法的规范化发展,从《蜂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的研制意义、术语与定义、施蜂针前准备、蜂针的皮试、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解读。 同时,分析该标准在蜜蜂管理、穴位选择、操作规范、应急处理等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建议,从而为临床实践者提供参考。

  • 8.
    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IL-1β、IL-6及c-Fos表达的影响
    伍诗烨, 黄红叶, 陈水金, 林志刚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96-10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03
    摘要 (129) HTML (5) PDF (1037 KB) (9)
    目的

    观察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脊髓背角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推拿疗法缓解NP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CCI+推拿组,每组12只。采用铬肠线结扎一侧坐骨神经干制作大鼠CCI模型。CCI造模后第4天,CCI+推拿组予推拿按揉造模侧"委中"穴,每次10 min,每日1次,持续14 d。检测造模前及造模后第4、10、14、17天各组大鼠PWT、PWL;干预取材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IL-1β、IL-6含量,尼氏染色观察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神经元组织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第4、10、14、17天CCI组PWT降低(t=27.52、21.80、14.36、16.23,P均<0.05);与CCI组比较,造模后第10、14、17天CCI+推拿组PWT升高(t=-13.58、-6.83、-8.40,P均<0.05)。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第4、10、14、17天CCI组PWL降低(t=16.61、27.22、24.55、27.21,P均<0.05)。与CCI组比较,造模后第10、14、17天CCI+推拿组PWL升高(t=-9.35、10.79、-21.86,P均<0.05)。与空白组相比,CCI组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神经元结构受损,尼氏小体减少。与CCI组相比,CCI+推拿组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神经元结构受损改善,尼氏小体增加。与空白组比较,CCI组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组织中IL-1β、IL-6含量升高(t=-13.97、10.89,P均<0.05);与CCI组比较,CCI+推拿组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组织中IL-1β、IL-6含量降低(t=2.98、6.36,P均<0.05)。与空白组比较,CCI组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表达增多(t=-7.97,P <0.05);与CCI组比较,CCI+推拿组大鼠造模侧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表达减少(t=7.14,P<0.05)。

    结论

    推拿可以有效升高CCI大鼠PWT、PWL,改善脊髓背角神经元组织结构形态,缓解NP,其作机制可能与减少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活化相关。

  • 9.
    中医针灸标准化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郭义, 陈泽林, 赵雪, 杨毅, 徐泽成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33-1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1
    摘要 (119) HTML (5) PDF (855 KB) (19)

    中医药标准化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针对中医针灸标准化起步阶段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系统梳理中医针灸标准化建设中的十大核心关系,创建“多证合一,辨证举荐”的中医针灸标准研制方法,提出古代文献和专家经验的评价分级标准与推荐方法。 基于“三主三辅”提出中医治未病指南推荐方案的遴选方法,根据层次分析法提出中医针灸标准适用性的量化评价方法,产出了系列实践成果。 在此基础上,挖掘《论语》中的标准化思想,探索构建中医针灸标准化的基本原则与体系框架,创建中医针灸标准化的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和宣贯体系。 最终形成中医针灸标准化的战略发展规划,构建了中医针灸标准研制、应用、评价及修订的闭环研究范式,为中医针灸标准化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提升中医针灸标准编写的质量和水平。

  • 10.
    国际标准WFAS 0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视频讲解
    陈泽林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77-1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10
    摘要 (116) HTML (0) PDF (9716 KB) (6)

    【视频简介】

    拔罐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的共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拔罐疗法的安全性。

    视频分享了国际标准WFAS 0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中关于拔罐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注意事项、安全性要求等内容。通过规范拔罐的技术操作,以保障拔罐技术的安全应用,提高拔罐疗法的临床疗效,同时促进国际间拔罐技术交流与合作。本视频旨为全球范围内开展拔罐疗法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11.
    七秩芳华,针耀未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70周年
    王金贵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89-9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01
    摘要 (112) HTML (0) PDF (679 KB) (19)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于1954年,这所"津门第一家"医院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天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针灸是医院独树一帜的核心特色,其精湛技艺与卓越疗效,在医院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关键作用。历经七秩春秋,针灸学科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不仅在国内树立了行业标杆,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值此建院7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回顾往昔峥嵘岁月,致敬为中医药事业默默奉献的先驱与同仁。同时,展望未来,继续书写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辉煌,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贡献力量。

  • 12.
    浅析《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国际标准术语》英译策略及方法
    程雅涵, 桑珍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53-1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5
    摘要 (110) HTML (1) PDF (799 KB) (8)

    《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国际标准术语》是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第一次正式向194 个成员国发布的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此标准的发布是中国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国际化的一大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鉴于当前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仍有完善空间,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需要进一步明确,遂通过分析此术语集的文本类型、制定过程及背景,对其与《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进行多维度的比较研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并归纳其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提供启示。

  • 13.
    冀来喜教授新九针特色针法临床经验撷菁
    吴田, 程燏航, 刘晴扬, 高珍, 徐慧超, 冀来喜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7-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2
    摘要 (101) HTML (3) PDF (1640 KB) (7)

    新九针疗法是一种独具山西地域特色的针具与针法体系的统称。 全国名中医冀来喜教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山西新九针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形成了“杂合以治、中西合参”的学术思想以及贴合临床实际的特色针法。 现梳理新九针的历史渊源及冀来喜教授对其的传承与发展,并详述“梨状肌针法”“秩边透水道针法”“深刺八髎穴针法”3 种特色针法,以展现冀来喜教授对新九针应用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成果。 并附验案以展现新九针特色针法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的确切疗效。

  • 14.
    "伏阳助眠"针法结合腹部推拿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症的临床经验
    吴强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120-12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08
    摘要 (95) HTML (4) PDF (650 KB) (13)

    患者男,38岁,因"入睡困难"1年余,加重10 d,于2023年9月17日就诊于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夜间睡眠时间小于4 h,夜间容易惊醒,伴盗汗、腰膝酸软,偶有头晕、耳鸣、心慌等,平素烦闷,精神易疲惫,二便调,纳食可。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考虑诊断"睡眠障碍",给予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治疗,15 d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加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1个月后,入睡困难稍有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反复。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门诊。刻诊:入睡困难,每晚睡眠时间约3 h,头晕耳鸣,夜梦多,盗汗,情绪烦躁,焦虑,腰膝酸软,精神疲惫,乏力,舌红,舌尖尤甚,苔薄白,脉细数,右寸沉,左寸迟。中医诊断:不寐症,证型:心肾不交。西医诊断:睡眠障碍。治疗原则:调理阴阳,沟通心肾。

  • 15.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董志浩, 吴兴全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129-1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11
    摘要 (93) HTML (0) PDF (687 KB) (17)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起源于长白山地区,经过历代中医人的不懈努力与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手法丰富、疗效显著、长于通经、重在调脏的中医学术流派。流派以通经络、调脏腑为核心,注重整体调理,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在近一个世纪的医疗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分析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理论基础、诊疗特色及核心手法,系统总结其发展源流和流派特色,以期为本流派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并进一步弘扬中医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医外治法在现代医学中的推广应用。

  • 16.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国际标准建设的概况与思考
    王超, 许耘箔, 许书嘉, 黄杏贤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49-1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4
    摘要 (92) HTML (0) PDF (797 KB) (8)

    通过总结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国际标准研制的概况,分析标准的特点,发现针灸国际标准的数量逐渐增多,涉及领域逐步扩大。 现阶段发布的标准以基础标准为主,主要为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实践指南,后期应重视标准的宣贯和实施评估。 为进一步推进针灸国际标准建设提供依据,从而促进针灸疗法的应用与推广,并总结申报标准的注意事项,供标准工作者参考。

  • 17.
    靳三针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评析
    左鸿歌, 徐振华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2-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3
    摘要 (81) HTML (2) PDF (885 KB) (5)

    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创新发展而成的针灸治疗体系,其系统组穴在脑部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靳三针在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及脑瘫3 种疾病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通过分析近10 年有关靳三针治疗3 种脑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献,总结靳三针疗法的组穴特点及作用机制,探讨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靳三针疗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 18.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主穴定位解剖学研究
    刘丹, 郭庆伟, 孙小洁, 樊小农, 刘继华, 冀来喜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102-1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04
    摘要 (80) HTML (1) PDF (3186 KB) (18)
    目的

    利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主穴(风池、完骨、翳风)的针刺作用靶点及操作安全性。

    方法

    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围绕风池、完骨、翳风3个有别于传统针刺手法的穴位开展影像学研究,描记针刺操作下的穴位局部解剖结构。

    结果

    3个穴位在头颈部逐层解剖断面结构,风池:皮肤-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其深层有颈丛神经的分支和副神经通过;完骨:皮肤-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其浅层有耳大神经分布到腮腺以及咬肌下部;翳风:皮肤-胸锁乳突肌前部-茎乳孔下方-咽缩肌,其深层有面神经通过,伴有舌咽、迷走、副神经走行。CT图像显示风池、完骨、翳风针刺过程中未触及椎动脉、颈动脉鞘、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且所有患者针刺后均未出现头晕、头痛、局部感染等不良反应。

    结论

    "通关利窍"针刺法中风池、完骨、翳风操作安全,针刺作用可能与面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相关,为临床规范化操作及疗效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19.
    基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古代医家经验作用价值分析
    赵楠琦, 武晓冬, 牟东晓, 丁楠, 胡静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40-1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2
    摘要 (78) HTML (0) PDF (779 KB) (21)

    在针灸指南制定过程中,常面临因缺乏临床研究证据而难以产生推荐的困境。 以古籍文献为载体的古代医家经验,同时也是临床研究中治疗方案的源头。 从针灸指南对证据整合利用的需求角度分析,古代医家经验对现代临床的指导价值体现在:针灸经典理论高度概括,能够启发治疗思路;针灸病案诊疗记录较为细致,能够启发治疗方案形成;针灸诊疗操作记录较为实用,能够发挥示教作用。 若能判断出某一临床研究中的治疗方案与古代医家经验中的治疗方法相关,即可作为临床研究中治疗方案的证据补充,为治疗方案的来源提供佐证,反映治疗方案的成熟程度和特异性疗效。目前,针灸指南制定方法缺乏对古代医家经验的检索和评价方法,使其难以在指南中应用,建议重视古代医家经验评价和应用方法的研究,使其成为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证据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
    从"治痿独取阳明"思辨"治痉独取宗筋"推拿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思路与方法
    李华南, 商蔚然, 张玮, 包安, 陈英英, 房纬, 王金贵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125-12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10
    摘要 (73) HTML (0) PDF (692 KB) (12)

    痉挛性斜颈(ST)是临床疑难病,其现代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同时中西医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ST为气血衰少,宗筋失养,带脉过引,导致筋脉拘急、颈部反张等症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窍闭神妄,经筋气乱。从《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古人治疗痿证理论分析,探究以"治痉独取宗筋"为核心的脏腑推拿治疗ST的思路与方法。临床推拿诊治以调气通脉为核心,重视调补阴阳气血,通过明辨虚实寒热,以调冲通脉,调补阴阳气血,调整带脉功能,松解局部痉挛为主,注重结合形体的调整与精神的调和,促进气血和畅,筋脉柔和,恢复机体的整体平衡。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