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针刺内关穴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文青, 李星萍, 鲁昭君, 王佳琪, 王旭慧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42-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11
    摘要 (98) HTML (1) PDF (440 KB) (4)

    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传导功能紊乱的常见疾病。在心律失常的治疗过程中,相比西药、介入手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针刺疗法具有安全和疗效显著的特点。通过总结近十年来内关穴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概况,从单用内关穴,内关穴联合其他穴位及内关穴联合中药等方面来研究中医疗法对心律失常治疗的优势。内关穴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穴位,单用或者联合应用都有积极作用,对临床中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2.
    砭术临床应用古今文献研究
    张儒奇, 朱炳旭, 林子悦, 董晓婕, 张丽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30-3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8
    摘要 (94) HTML (0) PDF (889 KB) (5)
    目的

    梳理古代文献中砭术文献条目、主治病证、使用宜忌等,以及现代文献中的临床应用、操作手法、操作时间与治疗频次等内容,分析砭术古今发展演变过程。

    方法

    古籍文献主要基于《中华经典古籍库》与古今医案云平台,同时结合《国学宝典》、《国医典藏》等数据库,必要时查阅古籍原版内容。现代文献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10月。提取文献信息并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共收集砭术相关古籍记载120条,涉及书目68本,现代文献184篇。古籍文献中砭术主治病证相关记载共82条,涉及30种病证,砭术的主治病证主要为外科疾病,频次共计62次(73.81%),其中尤以疮疡类疾病为多,其频次为55次(65.48%),优势病种为丹毒15次(17.86%)。现代文献共纳入184篇临床研究,涉及71种病证,主治病证主要为内科及骨伤科,内科疾病频次为87次(47.28%),骨伤科疾病频次为58次(31.52%),优势病种包括失眠13次(7.07%)、肩周炎12次(6.52%)、便秘10次(5.43%)、颈椎病10次(5.43%)、面瘫9次(4.89%)、腰痛8次(4.35%)等。操作手法规律分析,结果发现刮法99次(60.00%)、点法74次(44.85%)、温熨法63次(38.18%)等使用频次较高,点法—刮法支持度最高,核心操作手法包括刮法、点法等7种手法。操作时间以20~30 min、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最为常用。

    结论

    现代砭术临床应用广泛,操作手法多样,其简便效廉,值得深入挖掘与推广应用。

  • 3.
    学科交叉与针灸前沿
    荣培晶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2.011
    摘要 (83) HTML (0) PDF (11773 KB)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在医学领域,针灸学科也在不断地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和融合,从而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和分化。技术应用是针灸领域多学科交叉的主要体现,在技术发展的指引下,"针灸系统工程学"致力于针灸的研-学-产一体化,基于针灸原创理论的不断演变和深化,融合多学科原理及方法,重点解决针灸应用中的技术发展难题,突破传统针灸理论框架,与最前沿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相结合,优化传统针灸、孵育新式针灸、建设针灸数据资源、针灸结合人工智能,探索并建立"技术+科学"的研究思路、方法、范式,以适应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对针灸原创理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 4.
    深刺纳阳针法的理论与应用
    张智龙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12
    摘要 (77) HTML (0) PDF (31013 KB) (6)

    深刺纳阳针法是具有纳阳和阴、疏利阴分作用的一种针刺方法。临床可用于治疗窍位失用所致的各种病症。该针法的立论依据源于《黄帝内经》的重阳思想,即"窍病"之因,因之于阳,阳虚失煦,九窍不通,"窍病"乃生。故其治当遵循《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针刺治疗原则,取阳位之穴,针刺由浅入深,推内之阳,将浅层阳分之气引至阴分,深而留之,从而疏利阴分,纳阳以和阴。

  • 5.
    站在巨人的肩上:从"醒脑开窍"到"疏肝调神"
    罗丁, 石学敏, 符文彬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1-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1
    摘要 (70) HTML (15) PDF (736 KB) (9)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从医60余年,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救人无数,他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奉行的科学与创新原则也给针灸学科发展带来巨大动力,是推动针灸走向世界的战略医学家。符文彬教授深入领悟了石院士醒脑开窍的学术思想,将石院士对"神"的认识、针刺手法量学观点、单元疗法蕴藏于"疏肝调神"整合针灸学术思想体系中。石院士在学科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也给符教授极大启发。符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完善"疏肝调神"学术思想、创立"整合针灸"治疗抑郁障碍相关疾病以及学科、专科建设,是对石学敏院士学术与学科、专科建设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并致力于将针灸学科提升至新高度、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医针灸力量。

  • 6.
    智能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潘小丽, 白丽丽, 金舒文, 刘嘉宝, 刘曼琦, 何川, 张红星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50-5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2.002
    摘要 (66) HTML (2) PDF (651 KB) (11)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可有效提高医师诊疗水平、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及降低医疗成本,但CDSS在针灸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介绍CDSS概念的同时,对智能针灸CDSS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应用情况进行系统介绍,分析总结CDSS在针灸领域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系统性能问题、医学伦理风险、技术人才缺乏等挑战,并针对今后智能针灸CDSS的发展提供一些解决思路,旨在促进针灸智能化更好地发展。

  • 7.
    基于脑电的针灸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刘琪, 涂娜, 贾术永, 郭义, 王广军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69-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2.006
    摘要 (64) HTML (1) PDF (640 KB) (8)

    针灸疗法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中被广泛使用的疗法之一,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脑电图作为一种神经影像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实时监测脑功能活动,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针灸脑效应机制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脑电的检测与分析主要应用于研究经穴效应特异性,探索不同穴位的针灸脑电响应特征;研究针灸效应的作用机制,探索生理状态下针灸的脑电响应特征与病理状态下针灸的脑电作用机制;研究针灸效应的影响因素,从脑电的角度分析不同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影响因素对针灸疗法的影响;研究针灸疗效的预测,探究使用脑电指标作为针灸预后的客观评价指标的可能。综述探讨脑电在针灸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脑电在针灸疗法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中提供证据。

  • 8.
    倪光夏教授运用"醒脑通耳"针法治疗耳鸣耳聋经验
    蔡金星, 倪光夏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39-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10
    摘要 (52) HTML (1) PDF (472 KB) (5)

    近年来,临床耳鸣耳聋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倪光夏教授认为该病耳局部症状突出,其标在耳,但其本在脑,结合脑与耳的生理病理联系,提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脑神失司、耳窍闭阻",创立了"醒脑通耳"针法,该法临床疗效颇丰。该文将从耳鸣耳聋病因病机,"醒脑通耳"针法的立法依据、针刺方法、方解及临床验案等方面浅析倪光夏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耳鸣耳聋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9.
    温针灸治疗早中期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李益军, 梁兴森, 方细霞, 肖文良, 李湘, 高彦平, 李嘉, 李玲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7-1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3
    摘要 (50) HTML (1) PDF (857 KB) (2)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早中期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东莞市石碣医院就诊的寒湿痹阻型KOA患者103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分为电针组51例和温针灸组52例。2组取相同穴位分别给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西部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量表(WOMAC)评分和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并评定2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4周后,温针灸组患者VAS评分、WOMAC各项评分均低于电针组(t=5.69、3.72、2.33、10.74、9.73,P均<0.05)。温针灸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低于电针组(t=11.14、8.13,P均<0.05),温针灸组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均高于电针组(t=-6.43、-9.19,P均<0.05)。电针组总有效率90.2%(46/51),温针灸组总有效率96.2%(50/52),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7, P<0.05)。

    结论

    温针灸治疗早中期寒湿痹阻型KOA疗效显著,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软骨及损伤滑膜细胞的修复有关。

  • 10.
    深刺纳阳针法的理论与应用
    张智龙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5-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2
    摘要 (48) HTML (1) PDF (307 KB) (4)

    深刺纳阳针法是具有纳阳和阴、疏利阴分作用的一种针刺方法。临床可用于治疗窍位失用所致的各种病症。该针法的立论依据源于《黄帝内经》的重阳思想,认为"窍病"之因,因之于阳,阳虚失煦,九窍不通,故"窍病"乃生。故其治当遵循《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针刺治疗原则,取阳位之穴,针刺由浅入深,推内之阳,将浅层阳分之气引至阴分,深而留之,疏利阴分,纳阳以和阴。该针法可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构音困难等窍位失用症状,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 11.
    探析络病理论指导下针刺辨位论治
    付春艳, 朱星燕, 刘云, 王建明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36-3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9
    摘要 (38) HTML (0) PDF (445 KB) (6)

    络病理论是建立在经络理论基础上,并对其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和发展,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领域极大地促进其诊疗体系的发展及完善。针灸疗法是以辨病、辨证、辨经论治为临床辨治特点,然而络病理论作为祖国医学近现代重要的研究成果在针灸中的应用略显不足。有鉴于此,王建明教授基于多年来的临床经验,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辨位论治",同位同治与异位异治,疗效显著。以此理论统驭针灸临床的法、方、穴、术,并提出空间覆盖、针与病相合等理念,为针灸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2.
    电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薛伟, 康少英, 郭洪生, 高庆亮, 张英民, 高彦平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13-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4
    摘要 (38) HTML (0) PDF (579 KB) (1)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的KOA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电针组61例,PRP组41例和电针+PRP组48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PRP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PRP治疗,电针+PRP组采用电针联合关节腔内注射PRP治疗。连续治疗5周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Lequesne评分、西部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量表(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并评定3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5周后,电针+PRP组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WOMAC评分均低于电针组和PRP组(t=15.925、28.116、16.710、19.822、12.641、15.912,P均<0.05)。电针+PRP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高于电针组和PRP组(t=9.275、20.279,P均<0.05)。

    结论

    电针联合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KOA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3.
    针刺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选穴规律研究
    杨晨, 王松涛, 郭涛, 邱继文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25-2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7
    摘要 (34) HTML (0) PDF (834 KB) (4)
    目的

    探讨针刺辨证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选穴规律。

    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数据库中针刺辨证选穴治疗VD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整理,应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和SPSS 26.0软件分析针刺辨证治疗VD的选穴规律。

    结果

    (1)最终纳入48篇文献,共涉及17种证型,可归为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三大类,其中实证以痰蒙清窍证、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虚证以肾精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及气血亏虚证最为常见,虚实夹杂证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2)使用频次位居前十位的腧穴分别为神庭、百会、四神聪、水沟、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肾俞、风池、血海。(3)穴位关联度最高的组合为百会-神庭-四神聪。(4)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

    结论

    针刺治疗VD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以"百会-神庭-四神聪"为主穴,在此基础上辨证选穴治疗。实证配以"水沟-大椎-风府""气海-血海-足三里",具体辨证加用丰隆、内关等穴;虚证配以"太溪-三阴交-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具体辨证加用肝俞、膈俞等穴;虚实夹杂证兼有实证、虚证的特点,兼有二者之用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 14.
    针灸大数据发展的整体观
    李礼, 石学敏, 姚晨, 王舒, 石江伟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45-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2.001
    摘要 (32) HTML (1) PDF (1956 KB) (8)

    国家全面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建设,针灸行业可顺势推动自我发展。天河灵枢大模型是针灸拥抱大数据的标志性成果。但针灸大数据的良性发展仍需要立足于针灸自身特点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并系统推进针灸大数据工程,以便加速针灸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基于此,从目标定位、支撑和应用体系、相关交叉学科建设等角度分析针灸大数据发展的需求,以便为后续制定行业规划提供参考。

  • 15.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
    梁粟, 王建玲, 张晓静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65-6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2.005
    摘要 (31) HTML (3) PDF (635 KB) (4)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儿科二病区收治的小儿支气管肺炎属肺胃热盛型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2组治疗方案均使用至患儿治愈出院。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住院时间、啰音消失时间、热退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及腹满便秘或便溏酸臭消失时间,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第5天中医症候总积分、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住院时间、啰音消失时间、热退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腹满便秘或便溏酸臭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44.0、281.5、568.5、19.5、0.0,P均<0.05)。治疗5 d后,2组患儿中医症候总积分、CRP、PCT均低于治疗前(Z =-6.205、-6.154、-6.154,P均<0.05),观察组中医症候总积分、CRP、PCT均低于对照组(Z=225.0、702.5、860.5,P均<0.05),2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16.
    针药并用治疗脑干梗死合并肠梗阻1例
    张鹏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83-8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2.009
    摘要 (31) HTML (0) PDF (589 KB) (3)

    患者男,67岁。主因右侧肢体不遂、语言不利3 d,腹胀1 d,于2021年8月4日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以"脑梗死合并肠梗阻"收住院。患者2021年8月1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伴语言不利,当日于本院急诊查颅脑MRI示脑桥左侧区梗死灶,3 d后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腹胀、腹痛,遂收入院治疗。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可,语言不利,右侧肢体活动不能,右口歪斜,腹胀,腹痛,纳差,小便调,大便2 d未行,需通过肛管引出粪水量约500~600 mL,舌淡暗,苔白,脉濡。既往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病史。对阿司匹林过敏,否认吸烟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81/104 mmHg(1 mmHg=0.133 kPa),完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4级,双侧巴宾斯基征(+),腹部膨隆,腹部有压痛,叩诊呈鼓音,肠鸣音为2次/min。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为15分。腹部CT(2021年8月4日):结肠及部分小肠肠腔扩张并积气积液(考虑肠梗阻);颅脑MRI(2021年8月11日):右侧小脑半球、脑桥区梗死灶。西医诊断:脑干梗死,麻痹性肠梗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证型诊断:风痰阻络证。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健脾逐饮。

  • 17.
    津沽脏腑推拿手法操作及要点
    李华南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3.012
    摘要 (30) HTML (0) PDF (10066 KB) (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沽脏腑推拿,是发源于天津地区的推拿流派,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五代传承人的继承和不断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派。津沽脏腑推拿以"通脉调气"为理论核心,通过层按法刺激腹部伏冲之脉,捺穴手法施术于腹部特定穴,调节全身气血,达到祛病疗疾的目的。视频通过分享津沽脏腑推拿手法操作及要点,以期津沽脏腑推拿手法在临床中更为规范运用并广泛传播。

  • 18.
    学科交叉与针灸前沿
    荣培晶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24.04.33
    摘要 (28) HTML (1) PDF (11773 KB)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在医学领域,针灸学科也在不断地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和融合,从而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和分化。技术应用是针灸领域多学科交叉的主要体现,在技术发展的指引下,"针灸系统工程学"致力于针灸的研-学-产一体化,基于针灸原创理论的不断演变和深化,融合多学科原理及方法,重点解决针灸应用中的技术发展难题,突破传统针灸理论框架,与最前沿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相结合,优化传统针灸、孵育新式针灸、建设针灸数据资源、针灸结合人工智能,探索并建立"技术+科学"的研究思路、方法、范式,以适应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对针灸原创理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 19.
    基于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消岩汤干预人肺腺癌细胞后蛋白表达谱特征的影响
    郑旭, 韩燕燕, 高珊, 李翀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1): 18-2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1.005
    摘要 (27) HTML (0) PDF (2063 KB) (4)
    目的

    探讨扶正祛瘀解毒法的消岩汤作用于人肺腺癌细胞后对蛋白表达谱特征的影响,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差异信号通路。

    方法

    以消岩汤干预人肺腺癌A549细胞,提取对照组和消岩汤组细胞的总蛋白,利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应用基因本体论(GO)和应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蛋白及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并采用Western blot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消岩汤组鉴别出1 217个差异表达蛋白,上调蛋白384个,下调蛋白833个。通过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了翻译、mRNA剪接、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前20条信号通路,上调最显著的是核糖体通路,下调最显著的是RNA剪接体和MAPK通路。差异表达蛋白参与肿瘤关系密切的为MAPK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消岩汤组PKA、GRB2、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t=9.913、9.641、20.060,P均<0.05),其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具有一致性。

    结论

    消岩汤抗肺腺癌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RNA剪接相关的信号及MAPK通路来实现的。

  • 20.
    调神益智艾灸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黄灏宇, 庄泽森, 林万庆, 石娇, 袁旭, 王单, 周晓媚, 万义文, 林源, 陈尚杰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2): 58-6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2.004
    摘要 (26) HTML (2) PDF (1465 KB) (4)
    目的

    观察调神益智艾灸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MCI)的临床疗效,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艾灸对脑白质(WM)的影响。

    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附近社区招募的aMCI患者4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安慰灸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整体认知功能和记忆功能,行颅脑DTI检查观察艾灸对WM的影响。

    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艾灸组和安慰灸组MoCA、MMSE及RBMT评分均明显升高(t=6.171、3.093、5.605、2.798、8.018、3.656,P均<0.05)。与安慰灸组比较,艾灸组RBMT、MMSE及MoCA评分差值明显升高(Z=-3.497、-2.536、-3.888,P均<0.05)。与安慰灸组比较,艾灸组各向异性分数值(FA)明显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右侧前放射冠,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右侧下额枕束,右侧钩束及右侧上纵束(P均<0.05);未发现FA值明显减少的纤维束。

    结论

    调神益智艾灸能有效改善aMCI患者的记忆功能,DTI可用于评估艾灸治疗后aMCI患者的WM网络结构变化。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