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5 部分:拔罐》转化为WFAS 国际标准的经验与思考
    李彧嘉, 陈泽林, 郭义, 李丹, 闻昊阳, 王子淇, 付天聪, 赵雪, 郭扬, 杨毅, 陈波, 赵天易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45-14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3
    摘要 (304) HTML (15) PDF (787 KB) (22)

    标准的转化是中国标准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随着针灸走向世界,亟需包括拔罐在内的针灸国际标准支持。 中国于2008 年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5部分:拔罐》,并在2023 年成功转化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发布的标准WFAS 0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 以GB/T 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5 部分:拔罐》转化为WFAS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标准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国家标准与WFAS 国际标准在制定方法、操作细节、消毒要求、注意事项和禁忌等方面的差异,回答了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的过程中如何满足国际需求、解决技术差异、确保标准的国际性和适用性等关键问题,并强调了熟悉国际标准制定程序、达成国际共识以及以国际组织名义发布的重要性。

  • 2.
    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符文彬, 宁百乐, 吴倩, 王聪, 马瑞, 罗丁, 周俊合, 梁雪松, 王舢泽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1
    摘要 (269) HTML (28) PDF (882 KB) (19)

    系统总结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将现有的近100 项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按针类、灸类、微创类及其他技术分为四大类进行述评。 同时,从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历史发展、临床与基础应用、标准化与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纵向探讨。 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在基础研究、标准化建设及国际推广方面仍面临挑战。 未来,针灸技术应结合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智慧科研发展,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双向转化,完善操作规范,推动标准化与国际化进程,以提升针灸在全球医学领域的影响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3.
    《蜂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解读与应用建议
    杜永琪, 熊俊, 汪正凡, 李逸成, 杨爽, 余婷, 宋采秋, 周敏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59-1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6
    摘要 (229) HTML (8) PDF (795 KB) (26)

    蜂针疗法历史悠久,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具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为推动针灸特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证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师的安全,促进蜂针疗法的规范化发展,从《蜂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的研制意义、术语与定义、施蜂针前准备、蜂针的皮试、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解读。 同时,分析该标准在蜜蜂管理、穴位选择、操作规范、应急处理等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建议,从而为临床实践者提供参考。

  • 4.
    冀来喜教授新九针特色针法临床经验撷菁
    吴田, 程燏航, 刘晴扬, 高珍, 徐慧超, 冀来喜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7-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2
    摘要 (228) HTML (11) PDF (1640 KB) (16)

    新九针疗法是一种独具山西地域特色的针具与针法体系的统称。 全国名中医冀来喜教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山西新九针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形成了“杂合以治、中西合参”的学术思想以及贴合临床实际的特色针法。 现梳理新九针的历史渊源及冀来喜教授对其的传承与发展,并详述“梨状肌针法”“秩边透水道针法”“深刺八髎穴针法”3 种特色针法,以展现冀来喜教授对新九针应用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成果。 并附验案以展现新九针特色针法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的确切疗效。

  • 5.
    中医针灸标准化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郭义, 陈泽林, 赵雪, 杨毅, 徐泽成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33-1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1
    摘要 (221) HTML (11) PDF (855 KB) (21)

    中医药标准化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针对中医针灸标准化起步阶段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系统梳理中医针灸标准化建设中的十大核心关系,创建“多证合一,辨证举荐”的中医针灸标准研制方法,提出古代文献和专家经验的评价分级标准与推荐方法。 基于“三主三辅”提出中医治未病指南推荐方案的遴选方法,根据层次分析法提出中医针灸标准适用性的量化评价方法,产出了系列实践成果。 在此基础上,挖掘《论语》中的标准化思想,探索构建中医针灸标准化的基本原则与体系框架,创建中医针灸标准化的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和宣贯体系。 最终形成中医针灸标准化的战略发展规划,构建了中医针灸标准研制、应用、评价及修订的闭环研究范式,为中医针灸标准化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提升中医针灸标准编写的质量和水平。

  • 6.
    浅析《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国际标准术语》英译策略及方法
    程雅涵, 桑珍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53-15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5
    摘要 (187) HTML (4) PDF (799 KB) (16)

    《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国际标准术语》是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第一次正式向194 个成员国发布的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此标准的发布是中国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国际化的一大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鉴于当前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仍有完善空间,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需要进一步明确,遂通过分析此术语集的文本类型、制定过程及背景,对其与《西太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进行多维度的比较研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并归纳其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提供启示。

  • 7.
    国际标准WFAS 0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视频讲解
    陈泽林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77-1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10
    摘要 (157) HTML (0) PDF (9716 KB) (6)

    【视频简介】

    拔罐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的共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拔罐疗法的安全性。

    视频分享了国际标准WFAS 006.9—202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中关于拔罐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注意事项、安全性要求等内容。通过规范拔罐的技术操作,以保障拔罐技术的安全应用,提高拔罐疗法的临床疗效,同时促进国际间拔罐技术交流与合作。本视频旨为全球范围内开展拔罐疗法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8.
    靳三针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评析
    左鸿歌, 徐振华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2-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3
    摘要 (135) HTML (6) PDF (885 KB) (6)

    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创新发展而成的针灸治疗体系,其系统组穴在脑部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靳三针在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及脑瘫3 种疾病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通过分析近10 年有关靳三针治疗3 种脑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献,总结靳三针疗法的组穴特点及作用机制,探讨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靳三针疗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 9.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国际标准建设的概况与思考
    王超, 许耘箔, 许书嘉, 黄杏贤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49-1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4
    摘要 (128) HTML (5) PDF (797 KB) (12)

    通过总结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针灸国际标准研制的概况,分析标准的特点,发现针灸国际标准的数量逐渐增多,涉及领域逐步扩大。 现阶段发布的标准以基础标准为主,主要为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实践指南,后期应重视标准的宣贯和实施评估。 为进一步推进针灸国际标准建设提供依据,从而促进针灸疗法的应用与推广,并总结申报标准的注意事项,供标准工作者参考。

  • 10.
    基于大脑类淋巴系统清除机制探讨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袁紫嫣, 姚春玲, 石江伟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28-3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6
    摘要 (121) HTML (5) PDF (901 KB) (1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AD 的发病可能与衰老、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脑内微环境改变及脑内代谢废物清除异常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类淋巴系统解释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途径,也成为改善脑内微环境及认知障碍的新靶点。 综述类淋巴系统清除机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医经络穴位探讨针刺对类淋巴系统及脑内代谢的作用机制,为今后调控类淋巴系统治疗AD 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 11.
    基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古代医家经验作用价值分析
    赵楠琦, 武晓冬, 牟东晓, 丁楠, 胡静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40-1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2
    摘要 (103) HTML (3) PDF (779 KB) (55)

    在针灸指南制定过程中,常面临因缺乏临床研究证据而难以产生推荐的困境。 以古籍文献为载体的古代医家经验,同时也是临床研究中治疗方案的源头。 从针灸指南对证据整合利用的需求角度分析,古代医家经验对现代临床的指导价值体现在:针灸经典理论高度概括,能够启发治疗思路;针灸病案诊疗记录较为细致,能够启发治疗方案形成;针灸诊疗操作记录较为实用,能够发挥示教作用。 若能判断出某一临床研究中的治疗方案与古代医家经验中的治疗方法相关,即可作为临床研究中治疗方案的证据补充,为治疗方案的来源提供佐证,反映治疗方案的成熟程度和特异性疗效。目前,针灸指南制定方法缺乏对古代医家经验的检索和评价方法,使其难以在指南中应用,建议重视古代医家经验评价和应用方法的研究,使其成为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证据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基于脑-肠轴探讨调神益智针刺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理论依据
    毛文惠, 宋佳丽, 陈晓琳, 张丽丽, 王舒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2): 54-5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2.003
    摘要 (99) HTML (7) PDF (869 KB) (18)

    卒中后认知障碍作为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肠轴作为脑与肠道的双向信息传递网络,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实现脑与肠道之间的复杂互动。 从中医角度分析,脑-肠轴的概念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存在诸多契合点。 从脑-肠轴切入,结合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分析调神益智针刺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理论依据,发现调神益智针刺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成与流通,补益肝肾,调神益智,改善认知功能,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开辟了新的视角。

  • 13.
    混元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交叉试验
    万基伟, 黄辉, 周靓, 江晓鸣, 魏国龙, 胡秀武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2): 45-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2.001
    摘要 (86) HTML (15) PDF (905 KB) (20)

    目的

    观察混元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消化科就诊的脾肾阳虚证IBS-D 患者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Ⅰ组(先灸后西药治疗,30 例)、Ⅱ组(先西药后灸治疗,30 例)。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试验,每例患者均接受混元灸和西药两种治疗方法。 Ⅰ组先采用混元灸治疗,每日1 次,每周5 次,治疗2 周;Ⅱ组先进行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每次1 片,每日3 次,治疗2 周。 每组均按治疗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每种治疗方法治疗2 周,两种方法间有2 周的洗脱期。 进行结果统计分析时分别命名为混元灸组和西药组。 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2 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24.963、8.522、24.049、27.434、23.946、12.992、371.200,P<0.05)。 第1 个治疗阶段:混元灸组总有效率86.7%(26/30),西药组总有效率60.0%(18/30),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5,P<0.05)。 第2 个治疗阶段:混元灸组总有效率83.3%(25/30),西药组总有效率43.3%(13/30),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0.335,P<0.05)。

    结论

    混元灸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 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4.
    杜宇征教授应用“通关利窍”针刺法发微
    张轶, 杜宇征, 聂鹏坤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37-4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8
    摘要 (85) HTML (6) PDF (833 KB) (14)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提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关窍闭阻”,以“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为治疗原则,创立了“通关利窍”针刺法,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杜宇征教授师承石学敏院士,并于长期实践中深悟“通关利窍”针刺法之精妙并加以发挥,提出了针对吞咽障碍患者不同病理分期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总结杜宇征教授对“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传承与创新,为提升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促进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推广与应用。

  • 15.
    针刺应用于术后肠麻痹的研究进展
    蔡雨玲, 王刚, 江志伟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 13 (04): 164-16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4.04.007
    摘要 (83) HTML (5) PDF (789 KB) (18)

    术后肠麻痹(POI)是外科手术后由于非机械原因影响,胃肠道运动暂时性延迟,造成无法经口进食的临床现象,可分为短暂的神经源性阶段和持续的炎症阶段。 胃肠运动功能的延迟康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住院天数,增加经济负担。 药物治疗、微创技术以及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出现在POI 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但POI 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 针刺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胃肠道运动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目前,运用针刺促进围手术期胃肠动力已成为热点,然而相关机制研究报道较少,结合ERAS 理念就针刺改善POI 的机制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针刺治疗POI 提供理论依据。

  • 16.
    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
    符文彬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77-1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10
  • 17.
    倪光夏教授调神通窍针刺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经验浅析
    邱樊钰, 倪光夏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2): 83-8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2.007
    摘要 (72) HTML (27) PDF (845 KB) (20)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倪光夏教授基于脑神的功能,鼻通于脑及二者互资互累的生理病理联系,提出治疗变应性鼻炎应通调脑神与宣肺通窍并举的治疗原则,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神通窍针刺法,形神并调,使气血冲和,邪不可侵以求“本”,局部循经取穴以宣肺通窍而治“标”。 标本兼治以缓解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预防疾病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浅析调神通窍针刺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经验,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18.
    倪光夏教授通督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经验撷菁
    黎秋凤, 宋扬扬, 倪光夏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2): 86-8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2.008
    摘要 (72) HTML (44) PDF (841 KB) (19)

    倪光夏教授将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提出失眠的病位主要在脑,“脑神失司”为核心病机,并基于失眠与脑-督脉-五脏神之间的关系,创新性提出通督安神针法,确立“通督调脑,司脏安神”的治疗原则。 该针法以督脉及颅底要穴为主,配夹脊、跷脉经穴,构建了“督脉经穴调元神以安五脏,颅底要穴启气街而通髓海,夹脊配跷脉和脏腑而养元神”的三重调治体系。 该体系通过“通督调神以安五脏,司脏调气以养元神”的双向调节机制,为失眠提供标本兼治新方案。

  • 19.
    董氏奇穴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病的疗效观察
    昌恩惠, 李兰兰, 刘红霞, 储浩然, 陈芳芳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2): 50-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2.002
    摘要 (71) HTML (6) PDF (859 KB) (15)

    目的

    观察董氏奇穴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铜陵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肝郁痰凝型乳癖病患者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 治疗组选用双侧外三重穴(董氏奇穴)及双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合谷、太冲予以针刺治疗,月经结束后第1 天开始针刺,1 次/d,月经期间停止针刺;对照组采用中成药红金消结胶囊口服治疗,月经结束后第1 天开始服用,4 粒/次,3 次/d,月经期间停药。 2 组均治疗3 个月。 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直径的变化,并评定2 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2/30),治疗组总有效率93.3%(28/30),2 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320,P<0.05)。 治疗后,2 组患者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直径均较治疗前降低(t=9.175、7.413、6.637、3.452,P<0.05),2 组患者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70、-1.924,P>0.05)。

    结论

    董氏奇穴针刺法和红金消结胶囊均可减轻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提高治疗后总有效率,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

  • 20.
    基于中医儿科内病外治技术培训项目构建中医适宜技术“个体化主题评估”方法
    盛煜栋, 吕晓颖, 廖若君, 张琪, 卢恩仕, 艾艳柯, 赵天易, 李洪皎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5, 14 (01): 41-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5.01.009
    摘要 (69) HTML (3) PDF (849 KB) (13)

    中医适宜技术筛选、评价及推广环环相扣,研究团队既往开展了以推广为导向的中医适宜技术筛选和评价方法的探索性和实证研究,受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儿科内病外治“321”工程委托,开展中医儿科内病外治技术培训效果评估。 研究团队提出“个体化主题评估”方法,即针对适宜技术特点和关键要素设计主题,开展每一位培训学员对技术主题的理解、掌握,以及临床实际诊疗应用效果的评估。 本研究通过中医儿科内病外治技术培训效果评估构建“个体化主题评估”方法,从适宜技术筛选-评价-推广全链条连贯性出发进行技术推广的关键环节“技术培训”效果评估,旨在实现适宜技术的筛选、评价及推广的高效联动。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