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
|
[2] |
刘宝林,孙静,黄敬文.穴位埋线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8):20-21.
|
[3] |
杨佃会,周亮,贾真,等.曲池穴治疗高血压病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5):338-339.
|
[4] |
王平,匡希斌.内皮素-1 与原发性高血压[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2):318-320.
|
[5] |
陈越峰,茅敏,王喜桂,等.针刺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24-25,56.
|
[6] |
吴远华,朱广旗,林兴友,等.针刺曲池、太冲对高血压病患者血中ET 和ACE 的影响及疗效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 (12):1080-1083.
|
[7] |
李娟,王家富.一氧化氮和过氧化亚硝酸盐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7):551-553.
|
[8] |
吴学苏,李鸣,陆源源,等.针刺对急性高血压大鼠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及肾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41-42
|
[9] |
魏丹.电针曲池穴对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及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8.
|
[10] |
陈志娟.电针刺激“足三里”、“曲池”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肾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
[11] |
吴玉付,李醒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血管病中的作用[J].医学文选,2005,24(6):1023-1026.
|
[12] |
朱广旗,吴远华,吴邦启,等.针刺曲池和太冲对高血压病不同证型的疗效[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4-6.
|
[13] |
钱春艳.电针曲池穴对二肾一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颈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8.
|
[14] |
张运,张梅.临床高血压[M].8 版.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8-102.
|
[15] |
李志鹏,曲姗姗,张继苹,等.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8):77-79.
|
[16] |
郭玉红,滕秀英,张春芳,等.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TNF-α 水平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9,37(5):76-78.
|
[17] |
周逸平,王月兰,方志斌,等. 针刺对SHR 血压及NE、DA、5-HT 含量的影响和血压与血粘度的关系[J].针刺研究,1995,20(3): 55-61.
|
[18] |
邹长江,王慧,邱学才.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J ] . 中国针灸,2000,20(5):45-48,4.
|
[19] |
穆晓红,李巧霞.针刺太冲和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6):328-329
|
[20] |
马朝阳,王艳富,万文俊,等.电针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 与NT 浓度的影响[J]. 新中医,2011,43(4):89-91.
|
[21] |
易受乡,洪金标.针灸对效应靶器官细胞受体、G 蛋白及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105-108.
|
[22] |
胡洁,谢吉民,胡继岳.几种药物与电针镇痛作用和鼠脑细胞游离钙浓度的关系[J].针刺研究,1994,19(1):55-58.
|
[23] |
胡洁,谢吉民,杨小明,等.针刺对家兔心肌细胞游离钙镁浓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3):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