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晓光,樊小农,常女子,等.针刺水沟穴治疗脑梗死机制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2014,30(7):74-76.
|
[2] |
刘涛,施畅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2005,22(2):172-173.
|
[3] |
叶天申,朱蓓蕾,韩钊,等.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早期介入治疗脑梗死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2):95-97.
|
[4] |
倪光夏,石学敏,王淑兰,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中国针灸学会,2011:7.
|
[5] |
张春红,王舒,石学敏,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模型大鼠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4,21(3):210-213.
|
[6] |
王拥军.氧化应激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卒中杂志,2008,3(3):163 -165.
|
[7] |
史慧妍,王光安,温景荣,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大鼠脑皮质Peroxiredoxin Ⅵ表达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8):22-24.
|
[8] |
陆征宇,董强.脑缺血后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和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7(3):34-40.
|
[9] |
高玉霞,田锦勇,伍国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13:6.
|
[10] |
申鹏飞,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258-260.
|
[11] |
王祚邦,周晓荣.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环腺苷酸、环鸟苷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55.
|
[12] |
王红梅,贺永贵,伊红丽,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6(2):186-188.
|
[13] |
张迪,任长虹,吉训明,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过程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7):383-387.
|
[14] |
武国德,程彦斌,曹勇军,等.SOD、VitC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5):281-283
|
[15] |
孙洁,闫明茹,郑宇,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早期介入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OD及MD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397-1400.
|
[16] |
段乐,白利群,田苗苗,等.炎症反应在脑缺血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9):837-839.
|
[17] |
苏晓灵,周白丽,王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家兔血浆ET、CGRP含量变化的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3):12-13.
|
[18] |
魏惠芳,张露芬,郑宇,等.石氏“醒脑开窍”法对脑缺血再灌模型大鼠血浆ET、CGRP及AngⅡ含量的即刻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933-935.
|
[19] |
刘青青,郭虹,王少峡,等.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228-1230.
|
[20] |
倪光夏,石学敏,王占奎,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IL-1RI和TNFR-Ⅰ的mRNA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38-540.
|
[21] |
刘玉珍,韩景献,姜文,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P-选择素表达调节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5,22(6):462-466.
|
[22] |
马玉侠,王舒,倪光夏,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不同时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活体脑片海马神经元[Ca2+]i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7,35(5):9-11,63.
|
[23] |
李镕源.“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基底节蛋白质组学影响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
|
[24] |
温景荣,赵晓峰,王舒,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学影响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7,24(6):447-451.
|